无人区里找富矿
——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对口援疆工作纪实
“2024年以来,我们已成功发现一个中型金矿、一个小型脉石英矿。”谈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找矿成果,哈密市七角井北脉石英矿普查项目负责人刘超良说。
项目开展以来,河南省地质局矿产勘查中心(以下简称勘查中心)组织20余名地质队员挑起援疆对口帮扶重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托里县等野外无人地区,克服千辛万苦,开辟地质找矿新的篇章。
挺进无人区
哈密市七角井北脉石英矿普查项目是哈密市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项项目之一,主要任务是初步查明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体地质特征;进一步勘查工作区内已发现的石英脉矿体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形态、产状等特征,并查明其开采技术条件和资源量。
2024年初,勘查中心快速集结精干力量组成找矿队伍,由刘超良带队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奔赴托里县开展吉尔吾沙克金矿、阿克塔木金矿、塔克尔金矿等3个金矿自有矿权的勘探工作。
刚进入项目区,恶劣的工作条件就给项目组来了个“下马威”。从镇上到工作区,根本就没有像样的道路,大家只好驾车沿着河道前进,刚走了一半,轮胎就扎破了两个。不得已,他们步行走了两个小时才找到救援人员,把车拖了回去,经过一番波折才抵达项目区。
到了项目区后,项目组成员又迎来了新的挑战:项目区距离项目部驻地约150千米,一半都是山路,每天从驻地到矿区来回需要四五个小时,矿区地形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坡陡峰峻,工作开展极其困难。面对不利局面,项目组先进行无人机航拍,建立三维模型,通过对航拍影像进行分析解译,圈定23处规模较大的石英脉体,作为后期填图的重点工作区块。项目组成员白天完成外业工作后,夜晚还要争分夺秒地整理资料。
协力斗酷暑
项目区内无饮用水源、无手机信号,山路崎岖坎坷,地上碎石锋利,车辆爆胎无法寻求救援的情况时常发生。项目组成员在工作的同时,还要躲避蛇、虫等动物袭击,面对重重困难,大家都迎难而上,身背干粮、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在蜿蜒高陡的山坡上艰难向前。
工作期间适逢酷暑,阳光炙烤,因为山上没有一棵树,穿着厚重地质工作服的项目组成员常常汗流浃背。为了避免手中的野外记录本被汗水打湿,他们只能不停地擦拭手掌,争分夺秒飞快记录数据。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项目组成员还面临着体力的挑战,在结束一天的野外调查后,常常要用地质采样袋背着几十斤重的岩石样品走10多千米的山路徒步下山,他们肩扛手提、团结协作,尽管手上被勒出一条条印迹,硬是坚持到了工作站,并及时将样品编号、整理、送检。
“忙得忘记身上的疼痛,上点药,第二天就可以正常工作。”项目组成员宋利睿说。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项目组初步查明了工作区地质特征、控矿因素以及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及矿石质量等特征,完成资源量估算。截至2024年12月底,共圈定石英脉矿体5个矿石量25.8万吨。
齐心战严寒
随着秋冬季节到来,山间的温差变得越来越大,这给外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山区大雪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整个世界仿佛都被寒风和黑暗笼罩。
“大家要按要求佩戴好防护眼镜,避免出现雪盲症状。”钻探施工开始时,阳光映着白雪,格外刺眼,经验丰富的刘超良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每个细节都符合安全规范。
开展探槽清理编录时,厚厚的积雪成了项目组面临的最大困难,项目组成员小心翼翼地一步步向前迈进。随着工作的深入,他们逐渐忘记了寒冷的侵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晚上,项目部灯火通明,项目组成员热火朝天地整理内业资料。
2024年以来,勘查中心在托里县吉尔吾沙克金矿发现3条规模较大的含金矿化蚀变带和9个金矿体,预测金矿床有望达中型以上规模;阿克塔木金矿共圈定4个矿化带,在矿化带中圈定5个金矿体,可为进一步开展矿床评价工作提供充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