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门峡盆地油气资源探获高产工业气流,初步评价石油地质资源量达4.27亿吨,实现了我国中小盆地新区域新层系找油新突破。这个项目的二维、三维地震勘探工作负责人,就是河南省地质局矿产勘查中心地震勘查研究院院长郭大伟。
勇挑重担,开启三门峡油气勘查项目
2024年初,郭大伟担任三门峡油气勘查中地震勘探工作的项目负责人。该项目作为河南地质系统重大项目,他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和方案。农历正月十三,郭大伟就带领前期人员踏上征程。
2024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河南省油气专家对项目的设计书、相关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下达项目任务书,明确河南部分重点工作区分阶段开展二维地震210千米、三维地震30平方千米,实施2口井共6000米的钻探和试油工作。
开展二维三维地震勘探,就是给地下层位做“CT”,以此初步判断油气存在的位置,为找油提供线索。郭大伟团队的任务就是采用地质—物探一体化储层预测与评价等技术,通过大量地质调查和地震勘探工作,建立区域构造演化模式,评价优选有利油气区带,为油气战略突破提供有利目标。
项目启动后,郭大伟立即组织50余人,分5支队伍,7天时间就各自到位,马上推进野外踏勘、控制点测量、项目部建设、青苗补偿洽谈等工作的开展。
积极创新,二维三维地震勘探快速推进
为了项目早日取得突破,郭大伟带领项目团队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快速突破”的原则,严格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节奏,抓好成果质量,千方百计提高效率。
灵宝地区地形复杂,工区内还有高铁、高速、景区、高压输油管道。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并未阻挡项目组前进的步伐,他们依然背着沉重的仪器设备,徒步穿越荒无人烟的山林、峡谷。他们还把支部建在项目上,让党旗飘扬在工地上,组织党员成立突击队,推动项目建设“加速跑”。
地震勘探离不开炸药的使用,三门峡项目共计使用炸药 100 多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郭大伟要求19 位安全爆破人员每天都要记录每一发雷管、每一千克炸药的流向。最多的一天,4.3吨炸药当天全部用完。为确保安全,郭大伟把全部人员分成 8 个组,层层落实责任,层层检查安全,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
在技术层面,郭大伟与同事一起通过优化测线布置、建立合理的观测系统和准确的表层结构、选择合理的面元尺寸,采用小网格采集技术、精细数据处理与成像、综合地质研究以及加强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等,显著提高了地震勘探的准确率,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他还带领团队积极组织开展技术与方法的创新,采用全方位、高覆盖、强耦合的采集方案,确保了数据采集的对称性与均匀性,实现了对地下目标的全方位、精细成像,将真地表三维建模与地震正演模拟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多维度照明分析与优化算法,为特定地质目标量身定制观测系统;充分开展设备与工具创新,采用具有更高灵敏度和更低噪声水平的地震仪,以提高地震波的接收质量,组织科研团队研究改进检波器性能,使其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广检测范围,进而提高其耐用性和稳定性;积极开展理论和应用创新,深化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开展地震波在复杂地质结构中的传播特性研究,为地震勘探提供更准确的理论支持,同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形成综合勘探技术体系,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性。
激发活力,带领团队圆满完成前期任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郭大伟十分注重团队建设。三门峡项目人员众多,施工任务繁重,最高峰时达522人、130多辆施工车辆。
难度最大的,就是综合协调、统筹安排。每天早上一起床,郭大伟的电话就没有停过。地方的协调、炸药的保障、村民赔偿、施工任务的调遣,哪项任务都离不开他。
郭大伟还关心每一位成员的工作和生活。他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倾听大家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经验分享等活动,团队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每天早上6点,施工人员出发,晚上最晚的施工组回来都10 点多了。郭大伟与各组组长一起总结一天的工作,并部署第二天的任务,每天持续工作时间14个小时。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克服各种困难,仅用94天就完成了三门峡油气勘探项目的全部物探工作。
项目启动以来,郭大伟团队在总体设计、测线部署、方法试验、地震施工、资料处理解释、井位论证等环节联合攻关,共同研讨,创造了省部合作实施大项目的新典范,实现了部省战略合作协议的项目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