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援疆】“地质尖兵”援疆记:用钻探精神凿通豫哈生态屏障

“我想做的,就是扎根巴里坤,为守护这里的蓝天碧水净土出份力,做传续豫哈情谊的桥梁。”这是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高级工程师马道鸣初到新疆巴里坤时说的话。  

2023年,有着二十余年地质工作经验的马道鸣,主动响应援疆号召,从郑州奔赴平均海拔1650米艰苦边远的五类地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挂职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巴里坤分局副局长。两年来,他带着地质工作者的严谨与坚韧,在戈壁荒原上破解生态难题,用实干诠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地质精神,成为豫哈生态协作的“连心桥”。

破冰寒冬:4200万资金解困,啃下供暖改造“硬骨头”

巴里坤的冬天来得早,9月便大雪纷飞,10月起全城供暖。2023年11月,马道鸣刚到任不久,就顶着零下10℃的严寒,跟随执法队前往新疆双格热力有限公司开展例行检查。走进锅炉房,他发现企业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不满足国家节能减排要求,必须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可这一项目总投资需1亿余元,对企业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要是改不了,不仅违反环保法规,冬天老百姓供暖都成问题。”企业负责人急得直搓手。

作为地质工程师,马道鸣深知“技术破局先于资金争取”。他立刻联系河南省地质局专家,连夜整理河南多地热源厂改造的成熟案例:从污染因子监测方法到设备选型参数,从资金申报流程到后期运维方案,足足梳理出300多页的技术资料。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企业,手把手教工作人员填报《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申报材料,逐页核对监测数据、完善可行性报告。

那段时间,他白天跑企业对接需求,晚上跟河南专家视频会商,周末还带着材料去县发改委、财政局协调。终于,在豫哈两地协作下,该项目成功入选中央储备库,争取到42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2024年4月项目启动后,他又每周去工地督查进度,从土建施工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到脱硫脱硝设备的安装精度,都用地质勘查的“标尺”严格把关。截至目前,项目已经顺利完成,9月底正式投用。

“马局长不仅帮我们拿到了钱,还教会了我们‘治污技术’。”双格热力负责人感慨道。而这一项目的落地,直接为巴里坤空气质量提升注入“强心剂”——2025年1-10月,巴里坤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较2024年同期的97.1%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Ⅰ级(优)天数占比45.5%,居民冬天推开窗,再也不见往日的供暖烟尘。

踏遍戈壁:16处水源地“问诊”,织密群众饮水安全网

2024年初,哈密市准备启动《哈密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720.21万元,需完善巴里坤16处水源地的防护设施。马道鸣主动请缨牵头对接,可刚一启动就遇到难题:巴里坤县域面积大,水源地分散在戈壁、草原、山区,最远的距离县城近200公里,部分点位车辆开不进去,只能靠徒步。

3月的巴里坤还飘着雪,马道鸣带着项目组和当地水源地管理员,每天早上8点就出发。在三塘湖镇的一处水源地,车子在积雪覆盖的戈壁滩上陷了三次,他干脆和同事们扛着监测设备,走了3公里。到达点位后,他蹲在井口边,用地质锤敲开冰层,仔细查看水源地周边的土壤质地、植被覆盖情况,还掏出笔记本记录:“此处为砂砾石层,需增设防护栏防止牲畜踩踏,周边500米内无污染源。”

为了摸清每处水源地的“家底”,他花了两个多月,跑遍了16处水源地,累计行程超2000公里,收集水样、土壤样30余份,协助编制完成《巴里坤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针对部分水源地存在的防护栏破损、标识牌模糊问题,他协调河南地质专家设计出“耐寒抗风”的防护方案——用镀锌钢管替代原有木质护栏,在标识牌表面覆盖防霜涂层,确保零下30℃也不会冻裂。

项目建成后,16处水源地将全部实现“围栏封闭、标识清晰、监测到位”,水体污染风险降低60%以上。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巴里坤地下水水质各项指标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属清洁水质;地表水2个地控断面水质也稳定达到Ⅲ类标准,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扎根乡村:200公里奔波教运维,破解农村治污“老大难”

巴里坤的农村散落于草原与戈壁间,人口规模小、季节性流动大,加上少数民族群众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直是“老大难”。2024年5月,马道鸣在调研中发现,全县8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有6个存在运行不正常、水质超标的问题——要么是运维人员不会调试设备,要么是控制室参数设置混乱。

“治污设备不能成‘摆设’,得让老百姓会用、能用好。”马道鸣决定从“手把手教学”入手。他先把每个污水处理站的设备型号、运行参数整理成“操作手册”,还特意配上示意图,方便少数民族运维人员理解。在大红柳峡乡污水处理站,运维人员木拉提・叶尔森对着控制面板犯愁:“不知道怎么调曝气时间,水总是不清。”马道鸣就站在设备旁,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你看,COD(化学需氧量)超标时,要把曝气时间从4小时调到6小时,这样微生物才能充分分解污染物。”他还留下自己的手机号:“有问题随时打,白天晚上都能找我。”

为了确保每个站点都能正常运行,他每周都要跑一两个乡镇,最远的下涝坝乡离县城200公里,他早上6点出发,中午在牧民家吃碗手抓饭,下午接着调试设备,回到县城时往往已是深夜。遇到冬季设备冻堵的情况,他还琢磨出“保暖妙招”——用保温棉包裹管道,在控制室加装电暖气,解决了低温运行难题。

2024年10月,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检查,结果显示:除因住户少导致进水量不足的情况外,巴里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总体良好,出水水质达标率较之前提升80%。“以前污水排到草原上会发臭,现在处理后能浇地,马局长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下涝坝乡党委书记说。

随后为了加强对巴里坤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建立长效机制。在2025年马道鸣又参与制定了《巴里坤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25年9月由县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施行,该办法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农村污水直排问题,预计到 2026 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将提升至60%,巴里坤湖等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优化,办法的出台是当地农村生态治理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农村污水管理从 “粗放式建设”向“精细化运营” 的转变。

架起桥梁:豫哈经验互鉴,擦亮“河南地质”品牌

“援疆不是‘单打独斗’,要把河南的优势和巴里坤的需求结合起来。”在马道鸣看来,地质工作者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攻坚,更在于搭建协作平台。两年来,他既是“技术传递者”,也是“资源链接者”,先后组织专家与巴里坤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推动建立“豫哈生态环保协作机制”,将河南在地质勘查、污染治理中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巴里坤的“生态方案”。

两年来,协助巴里坤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编制完成《生态创建工作指南》,梳理出23项重点任务;参与编写《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巴里坤分局2025年度服务企业工作指导手册》,切实提升企业环境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在6・5环境日活动中,他还带着环保宣传资料,深入乡镇开展宣讲5次,发放材料1200余份,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马道鸣同志把河南地质人的‘严细实’作风带到了巴里坤。”哈密市生态环境局巴里坤县分局局长马杰评价道,“他牵头的项目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生态难题,更帮我们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技术队伍,这才是最宝贵的‘援疆成果’。”

从地质勘查的“找矿人”到生态保护的“护绿人”,马道鸣在巴里坤的戈壁荒原上,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守护生态。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个个“小切口”里破解了大难题——4200万资金为企业减负、16处水源地护佑民生、200公里奔波扎根乡村。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既能在深山中找矿报国,也能在边疆一线守护绿水青山,更能成为连接豫哈情谊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