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智慧攻坚,也是一次重塑河南能源格局的战略突破。
为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一场旨在打造油气资源接续基地的攻坚战于2024年在三门峡盆地全面展开。

该项目由河南省地质局承担、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具体实施,自启动以来便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承载着殷切期望,一支地质找矿尖兵挺进豫西黄土塬,开启了破解深地密码的找油征程。
经过一年攻坚,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三门峡油气勘查攻坚团队成功揭开地下宝藏的神秘面纱:三门峡盆地探获高产工业油流,初步评价石油地质资源量达4.27亿吨。其中,豫灵2井试油获得稳定日产量92.52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表明该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这一发现相当于为河南新增一个中型油田规模,不仅突破了该区域“贫油”的传统认识,也为中原地区建设油气资源接续基地打开了新局面,为我国中小盆地油气勘查提供了“河南样本”。
短短一年时间,这支队伍是如何完成二维地震勘探210.6公里、三维地震勘探30.5平方公里及实施钻探试油2口,实现历史性跨越的?
答案,就写在团队240多个日夜兼程的攻坚瞬间里。
抢出来的“河南速度”:14天完成百公里“地下CT”
“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跑步进场!”这是攻坚团队总负责人、矿产资源勘查中心地震研究所所长郭大伟在项目启动会上掷地有声的动员令。随着他一声令下,整个团队迅速进入“战时状态”。
农历正月,年味尚浓,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春节团聚的氛围中时,郭大伟已告别家人,肩负着干部职工的信任与期望,带领团队毅然奔赴三门峡灵宝市野外一线。
等待他们的,是一块业内公认的“硬骨头”。工区所在的黄土塬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数百米厚的黄土层对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导致信号信噪比低;加之沟壑纵横、村镇密集,使得有效采集点位布设困难重重。“在这种地区做地震勘探,好比隔着一床厚厚的棉被给地球做‘CT’,要想得到清晰的地层图像,难度极大。”郭大伟形象地比喻道。
攻坚战,从与时间赛跑开始。郭大伟连夜制定工作方案,大胆打破常规,采用“并行推进、交叉作业”的调度模式,5支技术小队同步投入战斗:测量组顶风踏勘、布设控制点,协调组高效完成青苗补偿与用地谈判,后勤组快速完成项目部建设。所有工作环环相扣,为大规模施工扫清了障碍。仅用一周时间,5支精干小分队、约50名技术骨干全部集结到位,各项前期工作迅速铺开。

工作中,郭大伟身先士卒,以“迎难而上、马上就干”的劲头,日夜奋战在一线。每当夜幕降临,项目部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每个关键节点,他都亲自督战,确保万无一失;每一阶段任务完成,他都及时组织成果总结,向中心领导汇报进展并听取指导意见,不断优化后续方案。正是这种率先垂范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人。在他的高效协调下,项目攻坚团队在总体设计、测线部署、方法试验、地震施工、资料处理解释、井位论证等环节联合攻关,共同研讨,创造了省部合作实施大项目的新典范,实现了部省战略合作协议的项目预期。
奇迹在拼搏中诞生,团队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河南速度”:原计划需3至4周的100公里二维地震数据采集任务,团队仅用14天就全部完成,且采集资料一级品率超过90%。紧接着,30.5平方公里的三维地震勘探也比原计划提前9天告捷。这场高质高效的“速度之战”,为后续关键的钻探作业争取了近一个月的黄金施工期,为最终发现高产工业油流奠定了决胜基础。
守出来的“质量生命线”: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勘探现场
在三门峡油气勘查项目现场,团队野外工作技术负责人赵民始终将“保质保量”作为工作准则。从元旦后第一场野外踏勘开始,他便以“最早到工地、最晚离现场”的作风,牢牢守住质量这条生命线。
项目启动后,赵民每天跟随仪器车、钻井组、爆破组奔波在一线。他反复核对点位布设、检波器埋深等关键参数,强调“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数据的真实性”。白天现场采集,晚上整理数据、部署次日工作,从仪器定位到炸药布设,每一项都要求精确到米、到点,杜绝任何可能影响进度或安全的疏漏。正是这种严谨,为项目奠定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地震工作一结束,赵民立即转向钻探协调。他提前跑遍市县相关部门,高效完成用地手续,为钻机尽早开动争取时间。6月至8月酷暑期间,他每天都和项目监督一起前往钻探现场,和钻探负责人沟通,及时掌握现场钻探情况,并与监督共同提出整改建议。
智绘出来的“地下图谱”:用数据照亮深地油藏
作为团队地震采集方案设计和资料处理解释的负责人,沈阳面对的是黄土塬区地震勘探的“地狱级”难题,他带领团队创新应用了三项关键技术:一是采用全方位、高覆盖地震采集方案,通过优化观测系统有效规避村庄等障碍物;二是使用高性能震源和井炮-震源联合施工,显著提升原始数据分辨率;三是在处理解释阶段首创地质-物探一体化工作模式,将重力、钻井等多元信息融入地震资料解译。

在项目实施中,沈阳始终坚守处理解释第一线。他带领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开展噪声压制、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最终完成了210.6公里二维及30.5平方公里三维地震资料的高精度处理。获得的地震剖面信噪比高、断层成像清晰,为后续解释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高质量数据,团队创新提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模型,将盆地划分为“六凹两凸”新格局。
通过多轮专家论证,在灵宝凹陷函谷关凸起侧翼发现落实多个有利圈闭,为豫灵1井、豫灵2井的重大突破提供了关键靶点。这一成果不仅实现了找矿突破,更建立了复杂黄土塬区地震勘探的技术标杆。
算出来的“勘探精度”:40天攻坚锁定“宝藏”井位
地震数据是描绘地下世界的蓝图,而井位论证,则是将蓝图变为现实、决定钻头最终走向的“定盘星”。这一步,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是整个项目承上启下的“最强大脑”环节,堪称“一子落而定全局”。
“那40天,项目部办公室的灯几乎从未在午夜前熄灭过。”负责井位论证的技术骨干刘俊回忆道。时间压力空前——尽管数据采集与处理同步进行,但留给最终井位论证的窗口期已被压缩至不足半月。面对海量的地震资料、复杂的地质信息和紧迫的时间要求,刘俊与团队成员开启了“白加黑”连轴转的模式。他们需要对油气生成、运移、储集、保存等地质条件进行系统分析,在广袤的地下空间里,反复推敲、精准圈定最有利的勘探靶区。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与精度的较量。最终,团队硬是将原定需要55天的论证周期,压缩至40天完成,提前整整15天锁定了关键目标。
2024年5月31日,论证方案提交评审,专家组的结论高度一致:“依据充分,部署合理”。豫灵1井、豫灵2井的钻探坐标就此尘埃落定,一场向地下深部空间的精确钻探随之启动。这提前抢出的15天,不仅为后续钻探赢得了宝贵时机,更彰显了团队高超的技术水平和顽强的攻坚能力。
拼出来的“攻坚硬度”:240天坚守换来油流喷涌
井位既定,深部钻探是检验成果的最终考场。夏日炎炎,黄土塬上地表温度直逼50摄氏度。野外技术人员每天坚守钻探现场,紧盯每一米进尺、分析每一包岩屑。“钻井深度每增加一米,钻探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功夫不负有心人。豫灵2井一路攻坚,最终在钻遇地层中发现累计57.60米的丰富油气显示。当试油闸门打开,每日92.52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流喷涌而出时,整个团队沸腾了。这口井的日产量,远超预期,堪比一个中型油田的主力油井,彻底点燃了中原油气的希望。
对于去年刚毕业的研究生陈畅然而言,这240多天的野外坚守是他最好的“入职礼”。中秋佳节,他在钻塔旁与同事分享月饼;无数个深夜,他在板房里整理数据。“看到油流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让我坚信,脚下这片土地蕴藏着无限可能。”

项目实施一年来,河南省地质局党组书记、局长石迎军统筹全局、靠前指挥,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亲自协调省部资源,为项目注入强劲信心与动力。他充分肯定阶段性成果,强调要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在中小盆地油气勘查上实现突破,为河南能源保障贡献地质力量。在局党组坚强领导下,矿产资源勘查中心主任张长杰带领团队迅速响应,攻坚克难,高效协同各方资源,化解关键难题,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实保障。
从14天抢出的“河南速度”,到40天攻坚的“勘探精度”,再到240天坚守的“攻坚硬度”,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三门峡油气勘查攻坚团队用智慧和汗水,在三门峡盆地谱写了油气勘查的传奇篇章。这一成功实践,不仅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中小盆地油气勘查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更彰显了河南地质系统工作者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使命与担当。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