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辽阔的西北边陲,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地质工作者,正以脚步丈量山川矿脉,用热血践行援疆初心。2024年10月,宋利睿同志肩负组织重托,从新疆东大门哈密转战至西陲塔城,担任河南地质塔城工作站副站长,后挂职塔城地区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作为河南省地质局矿产资源勘查中心的业务骨干,他带着单位的殷切期望和地质人的专业坚守,在边疆自然资源管理一线攻坚克难,用智慧与汗水架起豫疆协作的桥梁,为塔城高质量发展写下了实实在在的援疆答卷。

勤学笃行强本领,他是扎根边疆的“求知者”
初到塔城,面对“三山两盆”复杂地质构造、分散的矿产数据与全新的管理需求,宋利睿直面“本领恐慌”。他深知,要服务好这片土地,必须先成为“塔城通”。为此,他立下“三个月攻坚计划”,白天深入县市调研地理人文,夜晚挑灯研读矿产资料;从GIS数字化技术到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他像“挤海绵”般补足短板。他常说:“只有把自己变成‘塔城通’,才能真正服务这片土地!”这种勤学善思、主动融入的精神,不仅让他快速掌握了塔城自然资源管理的“全貌图”,更为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破难勇担当,他是矿政管理的“绘图师”
2025年清明假期,刚返回郑州的宋利睿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为塔城地区编制一套矿产分布系列图件,为地委决策提供关键支撑。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搬进办公室,以单位为家,与数据为伴。春寒未退,他裹紧外套,常常伏案工作至深夜:校准坐标精度、调整图例配色、核查开采现状……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为修正0.1毫米的图例偏移,他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为精准标注一组矿权范围,他长时间泡在档案室,逐页比对扫描件。
最终,87幅“精准、美观、精细”的图件惊艳亮相——它们不仅是汇报材料的“亮点”,更成为塔城矿政管理史上首批系统完善的“标准底图”,为矿权审批、资源出让提供了“导航仪”。同事感叹:“这些图件,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管理难题!”这份精益求精、迎难而上的专业精神,正是他对“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也是河南省地质系统专业培养的成果体现。

生态卫士守初心,他是废弃矿山的“修复者”
塔城的绿水青山,是他心中的牵挂。2025年,宋利睿进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协调技术团队跑遍县市,用一个月完成资料收集、野外调查与航飞建模。当相关部门提出跨区域联合申报“西天山北麓艾比湖流域修复工程”时,他作为“协调中枢”:白天奔走于塔城地区、博州及沿线县市对接需求,晚上伏案梳理材料、核对图斑;项目攻坚周更是分秒必争——周一连夜奔赴乌鲁木齐,周二评审结束连夜返塔,周三又折返乌鲁木齐优化材料,周末接待高校规划团队……7天辗转多地的高效奔走,换来的是项目顺利通过竞争性评审,为艾比湖流域生态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最难忘的是审批攻坚期:他在乌鲁木齐与塔城之间往返多次,单程车程超7小时,却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在办公室通宵梳理材料时,保温杯里的咖啡、热茶成了最长情的“战友”。他说:“生态修复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守护好塔城的绿水青山,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这份对生态责任的坚守,既是一名援疆干部的使命所系,也体现了河南地质系统坚决执行国家战略部署的责任担当。

桥梁纽带促发展,他是资源开发的“牵线人”
“让河南企业找到好资源,让塔城宝藏发挥效益!”宋利睿深入梳理塔城73种矿产分布与340个矿业权信息,积极参与编制“一矿一策”资料,成为资源开发的“活字典”。2025年夏,他主动当起“向导”,带着河南企业翻山越岭踏勘矿点,蒙蒙细雨中,他及时递上御寒棉衣;海拔攀升时,他细心提醒添衣保暖。他积极协调县市部门,为企业精准解读政策。为保障矿权数据的准确可靠,他逐字逐页核对资料,不放过任何细节。企业负责人感慨:“宋站长不仅带我们看了矿,更让我们读懂了塔城!”在他的推动下,豫疆资源开发合作渐入佳境——多家河南企业表达了投资意向,为塔城经济腾飞激活新引擎。他主动作为、牵线搭桥,以务实的行动为援疆工作作出了生动注脚,更将河南地质系统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落实到塔城的一个个具体项目中。
无悔坚守映忠诚,他是援疆路上的“追梦人”
一年来,宋利睿的足迹遍布塔城的山山水水:绿皮火车上的行程记录了他往返各县市的奔波,办公室深夜的灯光见证了他伏案工作的专注,矿山现场的汗水与尘土铭刻了他攻坚克难的决心。他常说:“援疆不仅是一时的经历,而是一辈子的财富。”这份担当与奉献,不仅擦亮了河南地质援疆的名片,更成为推动塔城自然资源事业发展、促进豫疆协作的生动注脚。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从哈密到塔城,从机器轰鸣的矿区到挑灯夜战的机关,宋利睿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初心,用奉献书写忠诚。他的背后,是河南地质系统的全力支持;他的故事,仍在塔城续写……
首页